2)第二百八十九章 吏_庶族无名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是今年的税簿,朝廷定下的是三税一,交上来的并没有问题,但根据我派往民间的细作暗访,百姓真正拿到手中的,也只有三成,比以前多,但并不如预期。”陈默将自己这几天整理出来的税赋放到桌案上,皱眉道。

  王彪和郑屠突然明白了,盘剥百姓这种事情,抛开官员、士绅之外,还有另外一个群体——吏。

  什么叫吏?以县来说,县令要处理县务,不可能事事亲为,他手下有主簿、县丞、典吏、教谕、巡检、驿丞、士曹、法曹、税曹、刑曹,再往下到乡里之间,还有三老、里正、亭长,而这些人手下,还有许多做事的人,这些都叫做吏。

  吏的说法并不早,在先秦时期,官吏是没有明确划分的,《左传》中有说过,王使委于三吏。

  这里的三吏就是三公,在始皇一统天下之后,官和吏逐渐有了区分,县令(长)为一县之长,其下县尉、县丞属于佐官,也就是吏,没有品级,只有俸禄,官和吏也就渐渐开始有了区分,极致如今。

  看上去,官比吏大,但事实上,很多时候不能这么算。

  因为县令、县长一般都是在任几年,做出政绩之后就会调走,或是去更富庶的县城做县令,或直接升迁到郡府之类的地方高升,就比如自家老师,若非当年心灰意懒,在当利令做完之后,是有资格被提拔为太守的,只是自家老师当年不愿意,送走陈默之后,就选择了回乡归隐,后来被张超请出来做事。

  而吏的选拔虽然有着明文规定,即通法入吏,也就是说能够通熟《汉律》者可为吏,这是汉初时期定下的章程,后来也没改。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官员会因为政绩的关系被升迁或调走,一任县令在任时间通常是三到五年,但吏不一样,朝廷没有针对吏的政绩考核,一般做出来的政绩都是算在县令身上,跟吏没关系,最多县令私下里给些谢礼。

  这也就造就了除了一些跟县令私交不错的吏会跟随离开搏个前程之外,更多时候,吏的变动是不如官那般平凡的。

  远的不说,就说最近这二十多年来出现的人物,有很多都是从吏做起来的,但这些多半不是自身有惊人艺业,加上得上级赏识,然后才有机会进入更大的舞台,可以说,吏的前程与上官有很大的关系,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得到这个机会。

  毕竟一般县令至少也要走两三个县上任,而且未必都是升迁,有的一辈子就当县令了,不可能把所有县吏都带在身边,而且大汉有上千个县,能从县令晋升道太守的有多少,而这些人,多半身边有自己的班底,也未必会用县上的吏。

  久而久之,县吏多半一辈子都是县吏,虽然不是官,但一县运转,多半都要靠县吏来维持,甚至很多县令想要做好县务,就得跟

  请收藏:https://m.bixi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