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古代鸟铳的制造_帝国的黎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其影响到清末时清军的抬枪竟长至两米,而铳体平均厚度一公分都不到,由于制做粗糙铳体密闭性差,火药燃烧后的推力被铅子通过铳膛时磨擦殆净,其射程和威力不能与明代鸟铳同日而语。

  第三步,修整。早期的鸟铳铳管常做成八棱型,铳体一头粗一头细,粗的做铳腹,细的做铳口。准心照门火台都是在铳体焊接后,用同样的方法打焊上去的。准心和照门在未加工前只是两个凸起,没有作用。火台在打焊前铳体和火台上都预先钻好了传火孔,要对准传火孔的位置焊上,不可堵塞。这时鸟铳还是粗胚,工匠得重新钻出铳镗,挫出准心。受当时的工艺限制,钢芯断面不是纯圆,且芯体不直,镗内也粗糙不平,需用钻头将铳镗钻大钻光。明清时代已有这类的钻床,用木做框架,圆形石盘做惯性轮,系上皮.条后用人力拉动,使石盘带动钻头旋转。在明代,好的钻头与挫刀等须硬钢制做的工具都采用堕子钢,钢性并不很硬,所以制造鸟铳一半的时间都是在钻铳膛,刮膛铳。其时间可长达一个月。《纪效新书》记载:“(鸟铳)原孔甚小,用钢钻钻之,一日钻寸许,至底为止,一月钻光为上。”由此可见,当时制铳工场的产量不会很高,因为在这种工艺下,须要的大量熟练工人和大量设备对工部来说是无法保证的,而且皇帝对先进的武器也不那么关心,否则明末时几场大的战役中火器可充分显现其威力,说不定还能改写历史。

  当镗钻好后,再用四棱的钢条将镗内刮光刮净,这样铳管就做出来了。接下来要做的是鸟铳的后门,也就是铳末端的塞子,古代就叫螺丝转,螺丝转与后门其实就是现代的螺丝与螺帽做法。《纪效新书》:“丝转,左转则入,右转则出。铳腹既长,如铅子在内或克火门等项,取开后门丝转,以便修整。”这是鸟铳上最先进的部件之一,仅次于准心与扳机构件。(我看过很多清代鸟铳与抬枪,往往有准心无螺丝转,有螺丝转无准心,不知为什么?只有自来火枪三者都有,难得的是自来火枪固定枪管是用细绳子扎,与土耳其的火枪一样,非常便于拆开后清洗与修理,与一般鸟铳有天渊之别。)

  鸟铳的准心一直是困扰我的大问题,与现代步枪相比它的瞄具应该是没有有效距离的量程的,也就是说鸟铳的准心和照门的测量出的瞄准点与铳管的中心点平行,也许在射击时按距离相应的抬高铳体对古人来说是很正常的事,就象射箭一样用抛物线原理,但苦于没有仪器来验证我的管点,而手上资料上的记载也没有详细说明火绳枪的准心是如何测量的,(或者说我没有相应的资料。)那么明代鸟铳的瞄具就只是用量具简单测量后

  请收藏:https://m.bixi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